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了《國務院關於財政生態環保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的報告》。受國務院委托,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作報告時表達,當前財政生態環保資金投入使用呈現出總量持續增長、機製逐步健全、效益日益提升、成效不斷顯現的良好態勢。
中央撥款474億元支持北方清潔供暖推廣
報告指出,2016—2018年,全國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規模累計安排24510億元,年均增長14.8%,增幅高於同期財政支出增幅6.4個百分點,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由3.7%提高到4.2%。其中,中央財政生態環保相關支出累計安排10764億元,發揮了重要作用。2019年,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勢下,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對生態環保的支持力度。在支出總量增加的同時,著力優化支出結構,資金投入聚焦標誌性重大戰役,切實解決人民群衆最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。
報告顯示:比照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終生態文明思想爲指導,在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勢下,著力優化支出結構,在壓縮一般性支出的同時,堅持把生態環保投入放在重要位置優先保障,爲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。
一是支持打贏藍天保衛戰。2016—2018年,中央財政安排大氣汙染防治資金474億元,擴大北方地區冬季清潔暖氣片取暖試點城市範圍,支持京津冀及周邊、長三角地區、汾渭平原等區域圍繞打贏藍天保衛戰開展工業汙染深度治理、移動源汙染防治等重點任務,減少大氣汙染排放,改善環境空氣質量;安排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579億元,推動重點行業結構調整,支持鋼鐵、煤炭去産能,減少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;安排節能減排專項資金1024億元,用於重點支持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,構建包括購置補貼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獎勵、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助等在內的支持政策體係。
二是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。2016—2018年,中央財政安排水汙染防治資金396億元,支持全國開展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、良好水體生態環境保護、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、地下水環境保護及汙染修複等水汙染防治工作,資金向南水北調工程水源區、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等重點地區、流域傾斜;安排海島及海域保護專項資金67億元,推動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渤海生態環境保護修複工作,對改善近岸海水水質、促進渤海生態保護修複發揮了積極作用。2018年,安排城市管網及汙水處理補助資金50億元,支持中西部地區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,盡快實現汙水管網全覆蓋、全收集、全處理,同時啓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工作,擬分3批支持60個左右治理任務較重的城市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,帶動實現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排除比例達到90%以上的目標。
三是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。2016—2018年,中央財政安排土壤汙染防治專項資金195億元,支持開展土壤汙染狀況詳查、土壤汙染管控與修複、土壤汙染先行示範區建設、汙染土壤修複治理技術應用試點等工作;安排農膜治理及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資金30億元,支持內蒙古、甘肅、新疆選擇部分地區開展整縣推進廢舊地膜回收使用,建立健全完善廢舊地膜回收加工體係,防控“白色汙染”。
四是支持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。2016—2018年,中央財政安排農村環境整治專項資金180億元,支持補齊農村生態環境短板,開展飲用水源環境保護、村莊疏散畜禽養殖汙染防治、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治理等工作,支持建成了一批垃圾、汙水處理等環保設施,有效解決了垃圾隨意傾倒、汙水直排河道等農村突出環境問題,持續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;通過農業資源及生態保護補助資金安排48億元,支持在重點地區推開農作物稭稈綜合使用工作,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支持農作物稭稈綜合使用,探索可推廣、可持續的農作物稭稈綜合使用模式;通過農業生産發展資金安排40億元,選擇部分生豬、奶牛、肉牛養殖重點縣,開展畜禽糞汙資源化使用整縣治理。
五是支持開展重點生態保護修複。2016—2018年,中央財政通過重點生態保護修複專項資金安排260億元,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工程試點,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、係統修複、綜合治理,先後將祁連山、黃土高原、京津冀水源涵養區、吉林長白山等25個重點生態屏障地區納入支持試點範圍,基本實現了對我國具有代表性重要生態係統的全覆蓋;安排林業轉移支付資金2636億元,用於完善天然林保護製度、擴大退耕還林還草、大力支持造林綠化、啓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、推進荒漠化治理、強化濕地保護和恢複。另外,還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,加快推進草牧業發展方法轉變,促進草原生態環境穩步恢複。
本文出自金旗艦網絡部,轉載須注明出處,並加上可鏈接回原文的網址,否則會追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