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氣溫驟降,有人提出合肥能否領先實現城區集中供暖,讓更多的家庭在嚴寒的冬令享受到集中供暖帶來的舒適。針對社會的關注,銅鋁複合暖氣片小編從合肥市城鄉建設局獲悉,爲規劃供暖供暖新布置,下一步將加快合肥市供暖專項規劃(2018-2035)>準備工作。
這個冬季合肥市治理供暖亂象建設供暖新藍圖
用能需求高於供暖能力
據了解,國家有關部門在製定供暖條例時,考慮到南北經濟氣候條件,規定秦嶺淮河以南爲“非供暖區”。到目前爲止,本條例尚未修改。從地理位置上看,合肥位於淮河以南,不屬於強製采暖區。
業內人士指出,“與北方相比,南方供暖周期逐年縮短,城市供暖設施建設成本較高,設備使用率低,造成設備資源浪費。因此,傾向於以多樣化的方法散播熱量。”
近年來,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合肥市集中供暖居住區不斷增加。據市城鄉建設局統計,合肥熱電集團熱電聯産占熱電聯産的比例最高。這部分要緊用於潔淨煤,覆蓋115000戶家庭,189個采暖社區,采暖麵積2.5萬平方米,長度534公裏。
與此同時,城市能源消費需求敏捷增長。合肥有7個熱源,城市現有供暖負荷1831t/h。根據市場調研,預計2020年熱負荷將達到1996噸/小時,2025年達到2822噸/小時。能源需求高於現有供暖量。
謀劃建設供暖保障新布置
城市集中供暖可大大提高能源使用率,改善環境,減少空氣汙染。對生産的發展和提高公衆的辦公和生活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。但需要注重的是,老城區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基本定型,供暖管網難以重新規劃和高成本建設,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的城市集中供暖。
爲適應新形勢的發展,下一步將啓動合肥供暖專項規劃(2018-2035)>製定並積極規劃供暖保護新模式。
例如,加快現有熱源的開發與整合,有理分配各熱源的輻射方法,鼓勵現有熱管網自然輻射區集中供暖,滿足熱管網自然輻射區新居民區(新區)及各類工商業用熱需求,加強地源熱泵、汙水源熱泵、垃圾焚燒等分布式新能源建設,特別是疏散新建住宅小區,優先采用尋呼新能源供應方法。
本文出自金旗艦網絡部,轉載須注明出處,並加上可鏈接回原文的網址,否則會追究法律責任。